上善若水最佳解释(什么叫上善若水)

王羲之 字

“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什么叫上善若水

这几乎是《道德经》最知名的章节,尤其“上善若水”,被人们千古传颂。你可以从未翻阅《道德经》,但你一定知道“上善若水”这个名句,也不止一次在各种鸡汤文中读到关于“上善若水”的普遍解释:“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很遗憾,对“善”作“善行”理解,指涉“善恶”这种价值观,却又是一大严重误读。

本章明面写水,实质在“明”道。老子是在用水的德行去比喻道的德行,用水的特性去比喻道的特性。

道无善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道本身就是“生”,不断促进新生事物的出现和成长,没有任何偏向性。

“上善若水”,“善”非善恶,该做何解?

《道德经》中的“善”,出现了52次,分布在17个章节中。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道德经》中的“善”,确实存在好坏、善恶这种含义,比如: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此两章,“善”与“恶”相对出现,前者“斯恶已”同于“斯不善已”,好与坏的意思,后者为“善”为喜欢、赞美,“恶”为讨厌、指责,也是好与坏的对立。

第五十八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善”指“良善之人”,社会规则不好,良善之人都可能变成妖精。

《道德经》中绝大部分的“善”字,取擅长、善于之义,有合乎于道的含义。

所谓合乎于道,即善于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长久发展。这与“好坏善恶”之义相去甚远。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意为善于修道、为道。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意为善于做事、善于处理关系。所谓“善人”、“善者”,即善于做事、管理、处理关系的人,“不善人”,意为不擅长做事、处理关系的人。

同此意的:

第三十章:“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第五十章:“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至于本文重点要阐述的第八章“上善若水”,以及:

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贷且成。”(对照帛书乙本所作“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更好理解)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其中的“善”,更合乎于道,理解为“妥当”,更为贴切、妥当。

“上善若水”的“上善”,相当于古希腊人追求的至善,就是真理的状态。“上善若水”,就是一种我们不能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的、最妥当的状态。

妥当是什么呢?就是“处众人之所恶”,“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人,在《道德经》里,与民构成对比。民指普通百姓,而人指贵族阶层,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社会精英。

最好的境界就像水那样,水总是利益万物,而不去争取控制。它积蓄在贵族精英们所厌恶的低处,因此几乎代表了道的特点。

水的特性,道的德行

如何才能像水那样,达到合乎于道的“上善”?如何才是面对人生、治理社会恰当的态度?

不是夸夸其谈的做小服低,也不是示弱于人的阴柔策略。《道德经》提出来,要模拟水的七种特性,完善自我。

第一,居善地。善地,就是贵族精英们不愿意待的地方,服务于社会的地方。“众人之所恶”,正是生机的枢纽,就是最底层的代码。居善地就是领导人(管理者)总是能从最基本的需求去考虑问题,他不会破坏最底层的那个代码。

什么事情是在破坏底层代码?举个当下的例子,就是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最可怕在什么地方?可怕不在于它让谁变得有钱,让谁变得没钱。可怕在于,人们看到暴利的可能性,都不想踏踏实实工作了。人们失去了对未来的期待,失去了生命力。对暴利的期待,会降低一个民族的道德素质,甚至会把年轻人逼到绝望上去。

所以,守护底层代码,居善地,是领导者最大的德行。

第二,心善渊。渊,深而静,和光同尘,“挫其锐,解其纷”,“渊兮似万物之宗”,能容受不同的意见,消化利用不同立场角度传来的信息,能包容世间种种纷繁复杂的变化,内心悠远,不与后世争利。

第三,与善仁,即与人结交,能够怀有仁厚之心。最大的善仁是什么?就是不要过多地去干涉一个人的运行轨迹,尽量创造一个让他的轨迹顺畅运行的环境。对统治者(管理者)来说,就是不要施仁恩,坚守公平正义。董明珠讲,做老总千万不要和下属交朋友。她的意思是,如果领导者和某个员工交了朋友,一定会对其他员工产生不公平。这就是与善仁的一个很好的诠释。

第四,言善信。领导者必须维护社会信用。为了维护信用,就要遏制规则本身带来的弊端,防止“多言数穷”。制定游戏规则,目的是更好地共享和运转,绝不是让一部分人玩另一部分人。机会平等是最基本的信用,而精简规则才能腾挪出更多的机会空间。领导者不能与任何游戏规则的利益方捆绑。

第五,正善治。“正”通“政”,最早是指为了公共事务而收税。治为治水,治水之策在于疏通,引申为财政分配。正善治,就是处理好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财政调节社会事务,统筹分配,不要截留过多财税,也不要释放过多财税。税收、财政,一吞一吐,要恰到好处。

第六,事善能。事功方面,领导者就算有一腔热情,也不能仅靠自家冲锋陷阵。社会事务纷繁复杂,术业有专攻,设法让各行各业的能人发挥能量才是良策。事善能以正善治为前提,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设定岗位,不能无限制扩展,否则经济泡沫就出来了。当然,事实上,社会舞台上的各个个体、各个组织都不同程度在进行冒险,因此作为社会管理者,要做好后盾,把冒进的往回拉,让它行走在道上。

第七,动善时。就是善于寻找机会,审时度势。万事万物的造化,有它盛极而衰、死里逃生的关窍点,在关窍点上进行推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水固定在哪里都随形就势,安静沉稳,但一旦通道出现,水即刻流出。领导者也要像水那样,动静自如,毫不滞涩。这一点其实说到了具体的技术环节,懂道还不行,依旧需要做具体的分析、研究,伺机行动。

以上7条,环环相扣,以服务的态度,包容的胸怀,协调各方利益,维系彼此的信用,合理地进行利益分配,如此方能招徕天下英才,顺势应时地处理社会问题,不断演化轨迹。

结语

“流水不争先”,一切自然而然,社会自己成就了自己,因此领导者没有后顾之忧。

作为领导者,如果做到了这7点,他就具备运作资源的能力,掌控了最大的财富——资源流动的关节点(这个就是权力),同时他也得到了持有这个财富的合法性。那些被管理的人不会对他产生什么怨恨,其他竞争者也不会来争利,但是,也不会有大的赞誉降临到他身上。

这就是所谓的妥当。

纵观古今中外的君王或领导者,确实有具备水的德行的。你不妨翻开史书,考察一下,那些言行合乎于道的君王或领导者,都有谁呢?或者你心中的谁,合乎于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