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属什么今年多大 (1914年农历是什么年)

欢迎来到巧克力谈历史,我是巧克力,

废话少说,我们现在来讲第四年一一

1914年。

1914年1月10日(农历1913年12月15日),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

袁世凯(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4年农历是什么年

袁世凯用武力镇压了“二次革命”,

但北京却还存在着国民党占多数的国会。

为了让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声言要尊重议员的权利。

这些国民党议员与进步党议员合作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

袁世凯为了进一步拉拢进步党,

于1913年7月任命该党熊希龄为国务总理。

进步党人声称要组成“第一流通人才和第一流经验”的“名流内阁”。

9月,内阁组成,

只有司法、教育、交通、农工商各总长之职由进步党人梁启超、汪大燮、周自齐、张謇分别担任,

财政由熊希龄兼理,

而外交、内务、海军、陆军等重要部门则牢牢控制在孙宝琦、朱启铃、刘冠雄、段祺瑞这些袁世凯的嫡系军阀、官僚手中。

宪法还来不及制定,

袁世凯对国会施加压力,

于1913年10月当上正式总统。

其后,他决心把政党和国会一脚踢开,先后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袁世凯以大总统身份,

于1913年11月4日以京师大学堂戒严处查获李烈钧与国民党议员数十封往来密电为由,借口国民党参与叛乱,下令解散国民党。

下午,北洋军警即查封国民党本部。

5日又包围国会,收缴国民党籍议员的证书、证章。

2天之内被收缴证书、证章的议员达430余人,超过国会半数,致使国会因不足法定人数而停闭。

10日,宪法起草委员会自行解散。

12日,袁世凯政府下令,取消各省议会中国民党议员的资格。

14日,参议院议长王家襄、会议院议长汤化龙联合发表声明,宣布国会停会。

26日,袁世凯组织御用的政治会议,以篡夺国会的职权。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将议员资遣回籍。

2月28日,袁世凯又下令解散各省议会。

1914年2月7日(农历1914年1月13日),北京政府统一币制。

当时5元(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4年2月7日,

袁世凯政府公布《国币条例》,

采用银本位制,

“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一圆,总重七钱二分,银九铜一”,

规定“国币之铸造权,专属于政府”,

并以施行细则规定,

“凡公款出入必须用国币”。

铸以新币(袁大头)兑换各种银元,

以实行币制统一。

1914年4月15日(农历1914年3月20日),中国拒绝接受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4年3月11日,在西姆拉会议上,关于西藏的划界问题,

麦克马洪正式交出英方调停约稿11条,

内容包括:

中国对西藏拥有宗主权并承认外西藏有自治权,

所有外藏内政由拉萨政府掌理,

中国不改西藏为行省,

西藏不有代表于中国议员或类似之团体;

中国于西藏不派军队,

不驻文武官员,

并不办殖民之事;

英藏议订新通商章程;

英国商务委员可于必要时随时带卫队前往拉萨等。

约稿将青海的大部分及四川西部均划入西藏界内,

其中再划为内藏与外藏。

允许中国在西藏有卫队100名。

3月24日,

在西姆拉会议上,

英国代表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伦青夏札拉,

以秘密换文方式,

擅自划定中印边界走向,

即“麦克马洪线”,

将西藏东南门隅、洛隅、察隅地区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印度。

北京政府代表声明不予承认。

印度独立后,

印度政府多次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为根据向中国政府提出领土要求。

1914年5月1日(农历1914年4月7日),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4年1月10日,

袁世凯解散了国会。

26日,

他公布《约法会议组织条例》。

3月18日,

约法会议开会,

以孙毓筠为议长。

这个会议是袁世凯的御用工具,

完全仰承袁世凯的鼻息。

4月29日,

约法会议通过所谓“中华民国约法”,

又称“袁记民三约法”。

5月1日,

袁世凯公布实离,废除了《临时约法》。

“袁记约法”把总统权利扩大到专制皇帝的程度,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废除国务院,

设国务卿“赞襄”总统,

于总统府内设政事堂,

作为办事机构。

由总统任命若干参政,

组成供咨询的参政院,

并代行立法机关的权力。

至此,辛亥革命后所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包括《临时约法》、国会等等,全被摧毁。

“中华民国”仅存空名。

第一任国务卿为原清朝官僚徐世昌。

12月29日,

袁世凯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规定总统任期10年,得连选连任。

这样,

袁世凯就将成为实际上的终身总统了。

1914年6月30日(农历1914年闰5月8日),

袁世凯下令各省“都督”变“将军”。

袁世凯(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4年6月30日,

袁世凯下令裁撤各省都督,

在京师特设将军府,

派遗将军督理各省军务。

将军府设上将军和将军,上将军承大总统之命,

会议军务,校阅陆海军;

或派驻各省,组织将军行署,督理军务。

将军府事务由大总统特任上将军1人管理,称为“管理将军府事务”。

用冠字办法把将军分为两种类型,

有兵权冠以“武”字,冠以“武”字的上将军6人,

其中张勋为定武上将军,冯国璋为宝武上将军;

对没有兵权和地盘的则冠以“威”字。

段祺瑞以建威上将军管理将军府事务。

除此之外冠以“威”字的将军有3人,其中蔡锷为昭威将军。

东三省的将军一律冠以“镇安”两字。

1914年7月8日(农历1914年闰5月16日),

孙中山在日本召开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

孙中山(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4年7月8日,

孙中山在日本召开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孙中山任总理。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

孙中山逃亡日本,

召集国民党员组建中华革命党,

以扫除专制政治、

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实行民权、

民生两主义为宗旨,

继续进行反袁斗争。

鉴于辛亥革命以后,

国民党因为涣散而失去了战斗力,

所以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按指印,立誓约,

绝对服从孙中山,希望建立一个严密的组织。

可是,这样一来,

中华革命党成为一个少数人的狭隘团体,

只有沿海各省进行了一些零散的军事冒险活动,

没有能够组织和领导全国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斗争。

1914年7月10日(农历1914年闰5月18日),

中国反对英藏签订《西姆拉条约》。

西姆拉条约(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朝末年,英国加强侵略西藏。

辛亥革命爆发后,

英国策动西藏部分反动分子叛乱,企图搞所谓西藏"独立"。

在英国要挟下,

1913年10月,

北洋政府派代表到印度西姆拉参加"中英藏会议(西姆拉会议)"。

英国代表麦克马洪提出一个所谓解决方案,

规定中国不得驻兵西藏,"西藏内政暂由印度政府监督"。

对此,中国政府拒绝接受。

后英国和西藏地方代表私自签订《西姆拉条约》。

1914年7月2日,

出席西姆拉会议的英国代表通告中国代表次日签约。

英代表重复以前威胁:如不签约,中国将失去在西藏的一切权利。

陈贻范奉命拒绝签字。

3日,英国代表只能与"西藏代表"自行签订《西姆拉条约》。

该条约基本同于3月11日英国提出的"调停约稿"。

陈贻范声明:"凡英藏本日或他日所签之约,

或类似之文件,中国政府一概不能承认。

6日,中国政府又向英驻华公使朱尔典,

并通过中国驻英公使刘玉麟向英国政府声明:

"中国政府不能擅让领土,

致不能同意签押,

并不能承认中国未经承诺之英藏所签之约或类似之文牍。"

西姆拉会议结束后的7月10日,

英国外相格雷在议会演说时,

再次要求中国签字,

并威胁说:"只要中国不这样做,……后果对中国来说一定是灾难性的。"

中国历届政府均不承认该条约,

故其在国际法上无效。

1914年8月16日(农历1914年6月25日),

蒋介石到上海筹办起义指挥总部。

8月下旬,孙中山改变在东北建立革命基础的方针,

转注全 力于江、浙与广东。

遂派“邓铿图粤,夏之麒图浙,复灵兄弟图宁,互为犄角,策划决定”。

为便于统一指挥,

又决定在上海设 立总部,

并派蒋介石和陆惠生前往筹办。

同时派遣三百多中华革 命党党员从日本回国筹备起事。

1914年8月23日(农历1914年7月3日),

日本正式向德国宣战,并出动飞艇在青岛投掷炸弹。

1914年8月23日,

日本正式向德国宣战,并出动飞艇在青岛投掷炸弹。

1914年8月23日,

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派兵侵入山东。

9月2日,日军主力在山东龙口登陆,向青岛发动进攻。

青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亚洲唯一战场。

1914年9月2日(农历1914年7月13日),日军在山东登陆。

日军在山东登陆(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军舰运载攻击青岛的陆军,在山东崂山湾登陆。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

9月2日,

日军第十八师团2000余人在山东黄县龙口登陆,

强迫商会为其供应骡马车1000辆及夫差数百人,

发行军用钞票,强制中国人使用。

次日,又有日军3000人登陆。

10日,日军侵占平度,

强迫县知事供应肉类数千斤和米麦、燃料数百万斤,

限5日内交出,过期按军法惩办。

并张贴布告,对中国人宣示斩律5条:

一、妨碍日军一切行动者处斩;

二、切断电源或倾损者处斩;

三、拘送或指明告密者重赏;

四、知罪不举,窝藏匪徒,邻居乡保从重治罪;

五、如于该村有一人妨碍日军行动者,该村人民尽处斩刑。

公然把中国人视为被征服者。

北洋政府外交部为此向日本提出抗议,

日置之不理。

17日,日军占据胶州火车站,将中国警察尽行驱逐。

26日,占领潍县车站。

北洋政府外交部提出抗议,要求立即撤退日军,“以重信睦”。

日本公使日置益恃强狡辩,

竟说胶济路是德国产业,

日本有权占领,

与中国无关,

并要中国军队撤离,

否则发生冲突,

日本将认为中国协助德国。

1914年11月7日(农历1914年9月20日),青岛德军向日军投降。

德军已投降(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4年11月7日下午4时,青岛德军向日军投降,

德军在青岛的总兵力为10735人,

日本调集兵力5万余人,内有英军1682人。

日军除从海上攻击外,又先后于龙口、崂山湾登陆,迂回背击青岛。

经两个多月的陆海激战,德军终于投降。

日军于11日上午10时入城;

14日,发表占领青岛宣言;

16日,举行入城仪式;

27日,日本天皇发布命令,

在青岛设守备军司令部,

神尾中将为青岛守备军司令官。

青岛又沦为日本殖民地。

日德交战中,中国人民遭受极大损失。

日军不仅占领青岛市,

还侵占莱州、

平度、

即墨、

胶州、

潍县、

张店、

济南,

劫取了胶济铁路全线。

1914年12月11日(农历1914年10月25日),

日本内阁通过对华“二十一条”。

日本侵略山东(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4年12月11日,日本内阁通过《对华交涉案》,即“二十一条”,

这月2日上奏天皇批准,随即召驻华公使日置益回国述职。

日本政府除“二十一条”外,

还附有交涉时日本可对中国保证的事项,主要有以下4点:

(1)保证袁大总统地位及其一身一家之安全;

(2)严厉取缔革命党及中国留日学生,对反袁的日本商民浪人予充分注意;

(3)适当时期商议胶州湾交还问题;

(4)考虑审议袁大总统及有关大官叙勋或赠勋之事。

日使日置益还提出要加上压迫或引诱手段,

如:留驻山东日军,必要时可占领津浦路北段;

煽动革命党、宗社党从事颠覆袁政府的活动;

针对袁政府财政困难,拟以借款为诱饵,等等。

12月15日,日置益回到北京,便秘密从事交涉布置。

一九一四年,我们愤怒着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