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算命写66岁寿终(齐白石为啥给自己多加两岁)

胡适

齐白石

相伴看山图 齐白石绘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天才人物,叫常人看去,总有些不同凡响。

大画家齐白石的行事方式,有时也似其绘画或篆刻不拘一格。譬如,他想让人写传记了,首先想到的人选,居然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胡适是大忙人,讲学及个人研究写作任务颇多,还整天忙着关心政治、编辑刊物,甚至乐意为人证婚等等,他的几部作品,最终都是以“半部”搁置,惹得当时人讥笑,后来者议论纷纭。此外,胡适虽然常常提倡各人来写传记,可他给人写的传记,譬如《丁文江的传记》等,就并不成功。虽然丁文江是胡适敬重并交往甚深的老友。

实际上,胡适与齐白石并不熟悉,想来写好更加困难,靠着不多的相关资料,胡适终于只完成了一个两三万字的“年谱”。比起齐白石一些弟子回忆或研究齐白石者写的传记来,可读性、丰富性,都不尽如人意。这且不说,他还在年谱中,大发其考证癖,将齐白石曾“瞒天过海”添加年龄的事实证出,弄得老画家颇不愉快,这倒是此次写作的意外结果……

白石文字别趣

齐白石为啥给自己多加两岁

1946年秋天,胡适结束了在美国的多年任职,再度返回北平,承担起了北京大学校长职务。很快,齐白石便通过他人对胡适表示,希望他为自己撰写传记。不久,八十多岁高龄,已不大出门的齐白石,打起了一包资料,亲自来到胡适家里。胡适是性情中人,见到老人这般认真,便表示“我很感谢他老人家这一番付托的意思,当时就答应了写传记的事”。

胡适去国多年,此次回来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各种工作纷纭,时间之紧张可想而知。给齐白石写传记之事,他一直拖延到第二年(1947)暑假,才开始进行。齐白石给胡适提供的资料,有大约十种之多。其中包括白石老人八十岁时所撰的《白石自状略》的初稿、发表稿、写定本数种;杂记稿本《三百石印斋纪事》一册;残页《入蜀日记》;自撰《齐璜母亲周太君身世》;似为王森然所作《齐白石传》一册;另有几本诗歌作品:《借山吟馆诗草》(自写影印本)、《白石诗草自叙》初稿及改定本和《白石诗草》残稿本,以及一小包有关齐白石活动的剪报、函件等。

读了这些材料,胡适表示,“很喜欢白石老人自己的文章”,其原因在于:“我觉得他记叙他的祖母,他的母亲,他的妻子的文字(那时我还没有看见他的《祭次男子仁文》)都是很朴素真实的传记文字,朴实的真美最有力量,最能感动人。他叙述他童年生活的文字也有同样的感人力量。”

按胡适的理解,齐白石没有受过当时中国文人做文章的训练,没有做过什么八股文,古文骈文之类,“所以他的散文记事,用的字,造的句,往往是旧式古文骈文的作者不敢做或不能做的!”

哪些文字如此出“格”?胡适在序言中引述了一点:“太君年三十后,翁弃世……从此家境奇穷。(太君)恨不见纯芝兄弟一日长成,身长七尺,立能反哺。”胡适以为,这样的段落,古文家决不敢这样写。齐白石在文字中记述自己民国八年避兵乱北游时,写了一点心绪:“临行时之愁苦,家人外,为予垂泪者尚有春雨梨花。过黄河时乃幻想曰,‘安得手有嬴氏赶山鞭,将一家草木同过此桥耶’!”胡适以为:“这都是他独有的风趣,很有诗意,也很有画境。”

有内容,有别异趣味,胡适也有了动笔的情绪。可是,他并非一个善于联想或虚构的作家。面对这些零散的材料,胡适的方法,是将其中凡有年月时间可考的内容,分年编排起来,有时也以自己的史学训练,做一点考订。编年的主干,是齐白石八十岁时所写的《白石自状略》,故此,胡适最初打算题名为《齐白石自述编年》。可在编排的过程中,却发现这些内容不仅有限,还有初稿、修改稿之间的差别,老年人记忆旧事前后不一等,所以,尽可能寻找印证资料比对考订,就成了胡适不得不做的工作。

白石年岁“秘密”

在掌握的资料中,胡适遇到一件“最感觉奇怪的”事,《白石自状略》与其他齐白石自撰的文字中记载的年岁,“往往有两岁的差异”。胡适是这样发现的:“《白石自状略》是他八十岁写的,其时当民国二十九年(1940)。从民国二十九年上推,他的生年应该是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可在其他记载中,譬如齐白石自写的《母亲周太君身世》这样郑重的文字里,他的生年却是同治二年癸亥(1863)。发现了年岁这样重要问题差别,有考据癖的胡适当然不会放过。不过从人情说,这内中或许别有隐情。胡适觉着“不敢”亲自去问他老人家,便托人去婉转探问齐白石在结婚时与陈夫人同岁,还是小陈夫人两岁。

齐白石当年娶妻陈氏,只有十二岁,时间在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当地的风俗,是先举行婚礼,谓之“拜堂”。女孩子便进夫家生活劳作,等到成年,择期“圆房”同居。齐白石与陈夫人是光绪七年(1881)十九岁时圆房。对于胡适的婉转询问,齐白石只给了一个“含糊的答复”。胡适想,这内中,大概有“小秘密”吧。他便把怀疑与考据都记在初稿的小注中,想留待与齐白石有多年深交,又是自己朋友的黎锦熙来解答。

因为手头得到的内容不算多,胡适用了不长时间,就在1947年八月把《齐白石自述编年》初稿完成。可惜,由于仓促,限于资料,加之他与齐白石交往很少,这篇初稿仅仅一万来字。用这么点字数,来描摹一位经历繁复,生命绵长,有极高艺术成就的艺术家,显得很不相称。不过胡适名气大,朋友也多,虽然初稿如此,他还可以找友人帮忙。他先将初稿的抄清本送给齐白石审查,原稿留在家里,想请黎锦熙加以添补改削。黎锦熙与齐白石都是湖南湘潭人,两家之间有六七十年的深切交谊,黎锦熙当时回湖南老家,1948年4月才回到北平。不久,胡适将此文初稿送去,不仅要求黎锦熙批评订补,还诚恳希望他一起合作,共同完成这件工作。

万山竹居 齐白石 天津博物馆藏

山水图 齐白石 辽宁博物馆藏

黎锦熙帮补正

胡适选黎锦熙作为合作者,实在合适不过。“我从四岁时就跟着齐白石先生一块儿在家乡玩儿,一直到现在,有五十五年之久的关系……”(黎锦熙“序言”)原来,齐白石与黎锦熙家有两代人的友谊。因之,黎锦熙接受任务后,除去在自己手头查寻资料,还不断来到齐家,“过门辄入,促膝话旧”。尽管可以如此方便接近传主,可齐白石毕竟年事已高,“回忆往事,每不能记为何年”。有趣还在于,“有时先后差上十几年他也不在乎”。譬如宣统元年己酉(1909)以前,齐白石曾数次游历了西安、北京、上海、南昌、桂林、梧州、广州以及苏州、南京等地,他自己说是“五出五归”。胡适在他提供资料的基础上,考订只有“三出三归”。黎锦熙问及齐白石,齐也记不清,只说“或者有两出两归是在己酉以后吧?”最后,还是黎锦熙在自己的日记里查检,得出计有“四出四归”结论。(笔者按:今学者经过梳理详考,仍维持齐白石自言“五出五归”的实际。)见到通过传主及其家人不能有多少收获,黎锦熙开始用自己的日记作为旁证进行补充。黎锦熙这人真有耐力,日记不间断记了数十年。由于和齐家可以常常登堂入室地近关系,他从日记中摘抄出了许多有用资料,采注进了原稿中。这样,经由黎锦熙的补订,该年谱字数增加了大约一倍。

在胡适看来,黎锦熙的补订,除去他用日记帮助考订了齐白石许多事迹的年份,还有其它方面的贡献,譬如:“劭西(黎锦熙字)最熟悉湘潭一带的文物掌故,又熟悉白石老人做木匠时代的生活,故他不但替我注释了胡沁园、陈少蕃、萧芗陔、文少可诸人的名号事迹,并且用了许多有趣味的资料,把那个‘芝木匠’(引者按:乡间对齐白石称谓)时代的生活写得很充实、很生动,使我们明了当年湘潭一带的艺术文化背景,使我们知道天才的齐白石也受到了那个时代背景的许多帮助。”知识方面则是“劭西对于绘画与刻印,都比我懂得多多,所以他能引用一些我不知道的文件来记叙白石在这两方面的经验和成就。特别是在学习刻印的经过,劭西的增补最可以补充我原稿的贫乏”。

胡适成名早,自信心满满,所以他敢于肯定他人成绩,谈及自己的不足。当然,这些方面,黎锦熙确实有他所不能的优长。

揭开“两岁之谜”

黎锦熙对于原稿贡献,在胡适眼里,“最重要的是查得白石老人因为相信长沙舒贻上替他算的命,怕七十五岁有大灾难,自己用‘瞒天过海法’把七十五岁改为七十七岁!这一点弄明白了,年谱的纪年才可以全部改正。”说到这里,胡适还以历史学家的成就感发挥:“白石老人变的戏法能够‘瞒天’,终究瞒不过历史考证方法!”有了黎锦熙的贡献,胡适在文稿中,就可以发言了。

年谱中齐白石的生年一节,他添加了一段按语:“周太君年十七嫁齐家,年十九生白石。太君生于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十七当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十九岁当同治二年癸亥(1863)。《周太君身世》是白石亲笔,则白石生年自应在同治二年,而咸丰十一年则是他父母结婚之年。白石当七十五岁时,采用星命家‘瞒天过海’法,自己增加了两岁。他自己在八十岁时写《自状略》,其实他那时只能算七十八岁,世人依据《自状略》上推他的生年在咸丰十一年辛酉,实在是被他‘瞒’了。”在此展示了一下考证过程及方法,最后一笔,还能读出收获的得意味道。

因为在考证齐白石与陈氏夫人结婚时年龄有疑问,在年谱的这个时间点,胡适再次加按语辨析:“《白石自状略》记祖父死在他十二岁时。他晚年《祭陈夫人文》说:‘清同治十三年正月廿一日乃吾妻于归期也。是时吾妻年方十二。是年五月五日吾祖父……寿终。’年岁皆合。但祭文又云,‘吾与贤妻相处六十八年。’陈夫人死在庚辰二月(民国二十九年,1940),距甲戌为整六十六年,因白石当七十五岁时自己加了两岁,所以多说了两年。”

那么,齐白石究竟为何改年岁,当时具体情况如何?胡适在年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丁丑,齐白石正七十五岁时,加附有资料详述(或许是黎锦熙提供也未可知):“自改为七十七岁,在北平。长沙舒贻上(之鎏)曾为白石算命,说‘是年脱丙运交辰运,美中不足。’白石在名册上批记云:‘十二日戌时交运大吉……宜用瞒天过海法:今年七十五,可口称七十七,作为逃过七十五一关矣’。”

这一节,胡适之所以引用如此详细,一方面应当是针对此事的考订;另方面,笔者以为他似乎在为古代算命之学,留一点实证资料。那一代的学人,离影响那个时代的算命风习很近,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年在家时,都有过算命的经历(当然主要是家长在做),将其中的方法、手段介绍出来,也许比只批判其“唯心”“迷信”,却对它一无所知好得多。

胡适注解深意

齐白石算命,并非仅仅对自己。他在用“瞒天过海”法改了年龄之后的第二年,得一子。他也为这个老来得子算了命。胡适尊重实际,在年谱中这样记述:“是年胡姬生第四子,名良末(行七)。日记云:‘阴历五月廿六日(即国历六月廿三日)寅时,——钟表乃三点廿一分也——生一子,名曰良末,字纪牛,号耋根。此子之八个字——戊寅、戊午、丙戌、庚寅——为炎上格。若生于前清时,宰相命也。’”“耋根”“生于前清时,宰相命也”云云,作为受过国外现代训练的胡适,却无论什么“迷信”或其他内容,都比较详细地记录在算命的表述文字中,可证胡适一定有为这种活动留下一份实证的想法。

就在这一年,年谱改变了介绍齐白石年龄的方法。一方面指出实际年龄,同时按照齐白石自己“瞒天过海”后年龄:“民国二十七年(1938)戊寅。白石七十八岁(实年七十六岁,以下照推)。”

除去这样有史学意义的考订,胡适在此年谱中,还注意对一些人们可能一时看不出的意味加以指明。譬如,1937年日本人发动战事,占领北平天津等大片土地。“《白石自状略》云:‘丁丑以前,为艺术学院教授数年,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数年。’”胡适在这节文字下加了按语:“白石记此条之意似是表示在北平沦陷以后,他就没有在学校任教授了。”不为敌人占领下的学校任教,看来白石老人在大的民族节操上,是很能够权衡大小轻重的。

民国三十三年(1944)甲申,白石老人八十四岁。《年谱》在这一年的条目里,收录了齐白石这样一份函件:《答北京艺术专科学校》。

“顷接艺术专科学校通知条,言配给门头沟煤事。白石非贵校之教职员,贵校之通知误矣。先生可查明作罢论为是。(卅三年六月七日)”看着两条证据,齐白石老人的民族节义,在这个非常时刻突出显现。胡适特别选出这两则资料列出,当然是看重它们的精神含义。这则“信函”后面,胡适还引了齐白石当年的一首《题画蟹》诗:“处处草泥乡,行到何方好!去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胡适的解读是:“白石老人虽闭门不出,他已知道敌人已到了日暮途穷的境界了。”多年抗战,取头尾两则资料,老人清白如何,一目了然。

年谱多人功劳

《齐白石年谱》,虽仅有短短三万余字,却不仅是胡适、黎锦熙两位学者之功。当黎锦熙将补充稿交给胡适后,胡适又将此稿交给曾写出《陈龙川传》《辛稼轩年谱》并且深受胡适影响的历史学家邓广铭。邓广铭不仅注意到胡适、黎锦熙都未曾利用的《白石诗草》,从中摘补出一些可作传记的材料,还扩而大之,借读了齐白石老师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湘绮楼全集》,与齐白石多有交往的姚华的《弗堂类稿》,罗正钧的《劬庵文稿》,瞿鸿禨的《诗选遗墨》,易顺鼎的《琴志楼丛书》以及陈师曾、罗瘿公和八指头陀等人的遗诗等等,他也借出查阅,希图从中找到有用资料。经过如此补充,这部著述大致成稿。胡适原定的《齐白石自述编年》名称,现在看,内容大大突破。故此,命名《齐白石年谱》是准确合适的。今天看来,由于胡适开笔形成的规制所限,齐白石本人希望的写出传主血肉阅历,丰富细节的“传记”,并没有呈现。虽然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年谱》是一种十分严谨的文体,可多数读者,还是喜爱《史记》中“列传”之类情节丰富的文字。

这部年谱问世,是在十分紧张的时代变革的缝隙间。邓广铭正在添补文字时,胡适已经离开了北京。1949年初,邓广铭夫妇和自己的大女儿分工合作,将这部《齐白石年谱》定本抄出,寄给去往南地的胡适。当年2月9日,胡适写出一篇序言,详说此书形成经过。序言后面,胡适真诚地说:“这本《白石年谱》大概不过三万字,是黎劭西、邓恭三(按,邓广铭)和我三个人合作的成果。我们三个人都是爱敬白石老人的,我们很热诚地把这本小书献给他老人家。他在八十五岁时曾有诗句:‘莫道长年亦多难,太平看到眼中来。’我今天用这两句诗预祝他九十岁的寿辰。”

按胡适当初打算,他还想将此稿交给与齐白石关系密切,同时有极高造诣的画家徐悲鸿审读,并且请徐悲鸿挑选出齐白石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插入书中,但时代巨变,势不可能。胡适只好就近请著名画家汪亚尘的夫人荣君立、学者顾毓琇从他们收藏的白石画作中挑选出十余幅,加上罗寄梅所摄的一幅齐白石照片,送交与他有很深关系的商务印书馆(上海)。商务印书馆在不到一月时间,印成此书。出版时间署为1949年3月。

这部年谱,今天看去有些简陋。齐白石由农村一个放牛娃,学习木匠,再学习绘画。在这条道路上,经历了几出几进,数次游历,不断探求,衰年变法,终成为开一代时风的大家。这些内容,要在生花妙笔者手下,足可以写成皇皇巨著。可包括胡适在内的三位文史大家联手,只写成了薄薄三万字。有意义的是,当时的几位作者,虽然都喜爱齐白石的画作,可却并不如今天的一些人,将自己笔下的传主写得完美无瑕,而是通过实际考证,告诉我们一个真实朴实可喜,从历史底层走出,受时代风习影响的画家的自在一生。据说齐白石很不高兴胡适戳穿了他年岁上的“瞒天过海”,可胡适却对科学考证之法得出的结论一再炫示。历史让两位不同领域的大家如此交结,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是一次幸运的碰触。数十年后来阅读这部小册子,可以回味的内容实在不仅仅胡适考证出齐白石年岁上“瞒天过海”一点,这是读者看去能够一目了然的。

原标题:胡适与齐白石传记往事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杨建民

流程编辑:l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