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农历二月十五命(俄乌大战已经开始)

2022年初,东乌克兰局势再度进入“高危”时期。在乌克兰政府军与东乌民兵武装交火日益严重的同时,国际舞台上关于乌克兰问题的交锋也十分激烈。

俄罗斯集结大军于俄乌边境地带及白俄罗斯,摆出一副背水一战的架势,并在与西方的谈判中明确提出北约要恢复到1997年前的状态,不要再染指乌克兰。

而美英和欧洲的德法等国对于乌俄态度却并不一致,德法希望能够和缓地解决问题,美英方面则比较激进,不断挑动乌俄冲突。

最终,俄罗斯与西方的谈判并未取得理想结果,终究还是迈出了承认东乌两个所谓“共和国”的关键一步。如今,俄军的军事行动已经展开,乌克兰局势已经升级到了战争状态。

俄乌关系发展到今天这个局面,我们很难说未来局势走向会如何。而对“吃瓜群众”来说,其实也并不太清楚俄乌历史上的关系,既然对未来难以判断,我们不妨追溯历史,来看看历史上俄乌之间的恩怨情仇。或许将历史脉络搞清楚之后,对今天的俄乌现状反倒能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俄乌大战已经开始

一:基辅罗斯

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都是斯拉夫人,具体来说是东斯拉夫人。在历史上,斯拉夫人的社会发展较慢,直到公元前后才见诸于文字记载,其生活的区域最早大致是今天的白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西北部地区。

此后数百年时间中,斯拉夫人鲜见于文字记载,直到6世纪时逐渐活跃并参与了对拜占庭帝国的进攻。

不过斯拉夫人并未有坚强的政治实体,此后反倒在民族大迁徙中“各奔东西”,逐步形成了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和东斯拉夫人,当然这三大群体当时也分为若干个小群体,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国家过渡的阶段。

862年,诺曼人(瓦良格人)留里克率军南下,入主诺夫哥罗德,建立了留里克王朝。留里克死后,其继任者奥列格率军继续南下,占领了基辅,随后以基辅为首都,对周边进行持续的强力征服,古罗斯国家得以建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基辅罗斯。

基辅罗斯的统治者虽然是诺曼人,但是很快便被东斯拉夫人同化,其也成为了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在基辅罗斯鼎盛时期,控制区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其统治区域普遍被称为“罗斯土地”或“罗斯”,黑海被称为“罗斯海”,国人则被称为“罗斯人”,古罗斯民族得以形成。

而在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还接受了东正教,并将其定为国教,此即为著名的“罗斯受洗”。这一举措不仅对当时的基辅罗斯产生了直接影响,更对之后俄乌等国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总的来说,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之后,基辅罗斯终于让东斯拉夫人进入到了国家文明的新阶段。但是这个国家的构成并不稳定,甚至说是不太成熟的,因此基辅罗斯的稳固统治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

在基辅罗斯的早期时代,所实行的“索贡巡行”制度。每年秋收之后,基辅大公便率领亲兵队在统治区域内连征带抢,大公和亲兵由此能够得到大量财富。

随着基辅罗斯疆土的扩大,基辅大公无力再亲自“索贡巡行”,因此便将这一权力分散给亲兵,亲兵由此得到了土地征税权。而在生产力得到发展,土地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后,亲兵已不满足于“索贡巡行”,而是直接得到土地,以获得更多的财富。

到11至12世纪时,亲兵与王公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亲兵为王公服役,在经济上得到领地,在政治上进入权力中心,实际上亲兵集团的实力和独立性都大大增强,如此亲兵和王公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而为了压制地方实力派,基辅大公开始分封诸子到地方担任王公。为了解决基辅大公的继承问题,又搞出了长子继承和兄终弟及合二为一的继承制度,使得基辅大公的王位争夺日趋激烈。

据统计,1000年到1150年间,基辅政权变动20次,有16位大公上位;1150年到1200年,仅仅50年时间中基辅政权易主达30次,涉及11位王公,基本上基辅大公的位置就是“兵强马壮者得之”。

在这种背景下,基辅罗斯便陷入到了长期的地方割据和混战状态中。到12世纪中期时,基辅罗斯实际上已经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地方公国,其中仅规模较大者便有12个。

而在这些地方公国之间,公国内部,围绕权力和利益的主导权,依然在进行着血雨腥风般的斗争。在这种斗争进行的同时,统治阶层对底层民众的压榨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就在这种背景下,蒙古人来了。

二:蒙古征服

1206年,当基辅罗斯的王公们尚在争权夺利时,统一蒙古高原各部的铁木真正式建大蒙古国,称成吉思汗。

蒙古国成立后,首先对金、夏用兵,同时也向西进军,灭掉了西辽国,与中亚的花拉子模国接壤。

1219年,蒙古军倾巢而出进攻花拉子模,其中速不台、哲别所率的一支偏师经伊朗北部后抵达格鲁吉亚并击败了当地军队。随后蒙古军翻越高加索山,击败了阿兰人和钦察人的联军,钦察人向有姻亲关系的加利西亚公国求援。

加利西亚公国为罗斯诸国之一,在加利西亚王公的号召下,罗斯诸国决定组成联军抵御从未见过的蒙古军,并杀死了蒙古使者以表决心。

在与罗斯联军的作战中蒙古军一再示弱,罗斯联军则“乘胜追击”,直到迦勒迦河。在迦勒迦河之战中,蒙古军终于发力,大败罗斯联军,罗斯诸国在与蒙古军的首度交手中便惨遭重创。

不过速不台、哲别的这次任务只是武装侦察,其总兵力也不多,因此罗斯诸国并没有普遭战火,但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1235年,蒙古军组织“长子西征”,名义上以术赤之子拔都为首,实际是以老将速不台为主帅。1237年,蒙古军再次进入钦察草原,随后与罗斯诸国接触。

这一次蒙古军出动的兵力远超前次,而且目的就是征服,因此作战规模和残酷程度都是空前的。

到1238年,蒙古军已经扫荡了东北罗斯诸国,洗劫了梁赞、莫斯科等14座城市;1240年,蒙古军兵锋直指西南罗斯,最终占领了基辅,并控制了加利西亚—沃伦公国,扫平了大部分罗斯地区。

注:图源于布哈林

而随着金帐汗国的建立,蒙古人开始了对罗斯诸国的统治,这种统治分为两种类型:在西南罗斯部分区域和黑海沿岸,所施行的是直接统治;在加利西亚—沃伦和东北罗斯的大部分区域内,仍保留了原罗斯王公,并允许其继续统治——但前提是承认金帐汗国的宗主权,并为汗国提供赋税和兵员。

为了更好地驱使罗斯诸国服务,金帐汗国有选择地扶持个别王公,册封为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

14世纪初,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取得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头衔,得到代蒙古人征收全罗斯赋税的特权。莫斯科公国当时的实力已经不弱,而在得到大公头衔后,又不断兼并周边土地,实力逐渐增强。

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娶到了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而此前拜占庭帝国已然灭亡。因此莫斯科大公国开始以罗马帝国的延续自居,自号为“第三罗马”,无论是在宗教还是在硬实力上都已羽翼渐丰。

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率军击败了由金帐汗国分裂而来的大帐汗国,从此彻底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

而在这几百年的过程中,由于古罗斯诸国的境遇不同,部族也逐渐演变,形成了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三个分支。

其中,俄罗斯人主要居住在以莫斯科大公国为代表的东北罗斯;而居住在西南罗斯诸国的罗斯人,则逐渐演变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在摆脱蒙古人统治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经历又是各有不同。

三:激荡时代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东北罗斯的莫斯科大公国最终于1480年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而此时的莫斯科大公国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同时在宗教等方面也很强势。

而在西南罗斯,蒙古人虽然一开始曾有过直接统治,但这个时间段很短。由于金帐汗国力有不逮,加之在西部地带面临立陶宛和波兰的强势攻击,因此蒙古人对西南罗斯的控制早在14世纪中期就瓦解了。

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基辅,被立陶宛占领,加利西亚—沃伦最终也被立陶宛和波兰瓜分,立陶宛得到了沃伦东部地区和基辅,波兰得到了加利西亚和沃伦的西部地区。

由于立陶宛在东欧方向的实力拓展,其与逐渐崛起的莫斯科大公国很快便兵戎相见,为了增强实力,立陶宛选择了与波兰联合。

1385年,立陶宛与波兰签署了《克列沃协定》,立陶宛大公雅盖沃迎娶年幼的波兰女王雅德维加为妻,同时他本人也担任波兰国王,立陶宛则改宗天主教。

到1569年,经过卢布林联合后,波兰—立陶宛联邦正式成立,其中波兰占主导地位,并得到了大部分的乌克兰土地。波兰与立陶宛的联合使得乌克兰人“刚离狼窝,又入虎口”,还是被人统治。

在乌克兰人被统治的同时,莫斯科大公国持续发力,逐渐吞并周边公国,成为了一个集权制的强势国家。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沙皇俄国诞生。但沙俄的强势不久后便因为继承人问题,而遭到重大打击。

伊凡四世死后,其子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继位,1598年费奥多尔去世后,因无子嗣,留里克王朝就此绝嗣。

此后沙皇的继位出现混乱,波兰—立陶宛联邦趁机扶持伪沙皇进行干涉,并在1610年还将军队开进了莫斯科城。

莫斯科城内大贵族迫使时任沙皇瓦西里四世退位,并将其送给波兰军队,此人在1611年面见波兰—立陶宛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下跪以示效忠,但第二年就死掉了。

莫斯科没有了沙皇该怎么办呢?大贵族们想出的一个方案是迎接波兰—立陶宛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15岁的儿子为新沙皇,但这个方案西吉斯蒙德三世后来却不满意,因为他本人还想兼任沙皇。

沙俄国内的反波情绪本就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各路俄军不断云集反抗波兰军队,终于在1612年收复了莫斯科。1613年,沙俄的大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皇后阿纳斯塔西娅·罗曼诺夫娜的侄孙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为新任沙皇,沙俄就此开启了罗曼诺夫王朝。

新王朝开启后,沙俄继续与波兰军队作战,并试图夺回斯摩棱斯克,但没有成功。波兰—立陶宛联邦出于拉拢沙俄对抗瑞典的考虑,与沙俄签署《波利亚诺夫卡条约》,波兰放弃对沙皇的宣称,但仍然控制着斯摩棱斯克。

沙俄虽心有不甘,但无奈当时战场上打不过,只能同意和约,暂时罢兵,但这个休战的时间并没有维持很久。

在乌克兰方向,波兰—立陶宛联邦依旧统治着乌克兰人。

乌克兰人跟俄罗斯人一样信奉东正教,但在波兰的强势统治下却被强迫改宗天主教,因此激发了乌克兰人的强烈反抗。同时波兰贵族还在乌克兰大肆掠夺美女、征发繁重的兵役和赋税,更加激起了乌克兰人的不满。

1648年,乌克兰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因受到不公正待遇而率兵反波,赫梅利尼茨基多次取得大胜,并占领了基辅,给予波兰—立陶宛联邦重创。

然而波兰—立陶宛联邦此时的实力仍旧十分雄厚,又多次给赫梅利尼茨基起义军很大的打击。

1654年,赫梅利尼茨基向沙皇求援,双方签署《佩列亚斯拉夫协议》,赫梅利尼茨基宣誓向沙皇效忠,所部哥萨克在保有一定权利的基础上,并入沙俄,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俄乌合并。作为赫梅利尼茨基归附的回报,沙俄则撕毁之前的条约,对波兰—立陶宛联邦宣战。

四:帝俄风云

1654年沙俄对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战事一直持续到了1667年,沙俄在初期进展迅速,波兰军队随后又反推回来,乌克兰哥萨克在期间也曾多次反复和内乱。

最终到1667年,精疲力竭的沙俄和波兰—立陶宛联邦签署《安德鲁索沃条约》,沙俄得到了斯摩棱斯克和左岸乌克兰(即第聂伯河东岸)及基辅,波兰—立陶宛联邦控制右岸乌克兰,乌克兰被一分为二。

注:图源于布哈林

至此,在真正意义上的乌克兰国家尚未建立之际,实际上已有东西乌克兰之分,波兰和沙俄的分治对后世的乌克兰影响深远。

当然如果联系下如今乌克兰版图的话,当时在南部沿海地带和克里米亚则被克里米亚汗国统治,实际上可以说是三分乌克兰。

对照17世纪初期的情况来说,波兰—立陶宛联邦此时显然是损失巨大,而且之后又面临奥斯曼帝国的进攻,连右岸乌克兰也一度丢失大片国土,使得右岸乌克兰地区更加凋敝,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国势也日趋衰落。

而对沙俄而言,其不仅收复了斯摩棱斯克,更得以向西大步跃进,控制了左岸乌克兰,实际掌握了当时大部分乌克兰人口。土地和人口进了口袋,在沙俄极具扩张性的政策下,便迅速转化为了战争资源。

而且,乌克兰所处的位置十分关键,使得沙俄既可以南下黑海,也可以西进中欧,事实上后来乌克兰也的确成为了沙俄进一步扩张的前进基地。

当然了,在沙俄扩张前,奥斯曼土耳其及其属国克里米亚汗国先打上门来,其在占领了部分波控乌克兰领土后,又试图染指左岸乌克兰,就此爆发了第一次俄土战争。不过这次战争奥斯曼土耳其并没有动摇沙俄对左岸乌克兰的控制权,反倒是种下了之后俄土战争的种子。

1682年,著名的彼得一世继位,其亲政后不断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制度,在沙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为了夺得出海口,而积极进行战争。

在北方,沙俄最终夺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在南方,彼得一世曾利用舰队夺得了亚速控制权,但先胜后败。

不过总的来说,彼得一世在位时期的沙俄实力仍是剧增的,其也被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俗称彼得大帝,沙俄进入帝国时代。

帝俄时代的沙俄扩张性进一步增强,在叶卡捷琳娜大帝继位后(1762年到1796年在位),沙俄三次瓜分波兰,得到了大片领土。同时沙俄在与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中也获得大胜,尤其关键的是俄军占领了克里米亚,获得了黑海的出海口,此后又通过建立黑海舰队,来夺得制海权。

注意加利西亚和沃伦,这是西乌克兰的核心

到此为止,现代乌克兰的绝大部分国土都已经在沙俄的掌控中了。

其中乌克兰中部地区是原乌克兰哥萨克投靠来的,乌克兰东部是沙俄逐渐蚕食来的,南部和克里米亚也是打下来的,而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又将原来波兰一直掌控的西乌克兰大部也吞了下来,只有加利西亚等地被划给了奥地利。在沙俄境内生活的乌克兰人,已经占到了全部乌克兰人的90%。

在100多年前,乌克兰哥萨克决定投靠沙俄时,双方曾商定前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但是在此后的过程中,沙俄通过各种手段限制乌克兰的政治和军事实体。到叶卡捷琳娜大帝就位初期,即彻底废除了乌克兰的盖特曼制,使得乌克兰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要融于沙俄帝国。

在对待乌克兰人问题上,沙俄极力推行同化政策,乌克兰的上层人士被笼络,中下层则从事农业和服兵役,为沙俄的扩张提供粮食和兵源。到19世纪后,连乌克兰语和文化、历史的传播都在被禁之列,同时沙俄还规定乌克兰人只能称是小俄罗斯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初期。

五:血雨腥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俄积极参战,但伤亡重大。战场上的失利激化了国内矛盾,最终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沙俄垮台;同年十月革命爆发,临时政府又被推翻,苏维埃俄国诞生。

苏俄诞生初期就处于风雨飘摇中,其为了快速退出战争,与德国等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和约规定苏俄承认芬兰、乌克兰、白俄罗斯的独立,并与乌克兰立即缔结和约。

苏俄还要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库尔兰、俄属波兰割让给德国和奥匈帝国;将俄土战争中占领的阿达罕、卡尔斯、巴统等地割让给奥斯曼土耳其。

上述区域的面积达上百万平方公里,是沙俄数百年扩张的成果,如果真的全部割让,即便对苏维埃俄国而言也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在德国宣布投降之后,苏俄即废除了此和约,但是在此期间相关区域内的形势已然大变。

1917年二月革命后,基辅召开了乌克兰中央拉达大会,十月革命后乌克兰中央拉达宣布成立独立的人民共和国。与之针锋相对的是,不久后布尔什维克在哈尔科夫又成立了乌克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并规定这是苏俄的一部分。

不久后,乌克兰苏维埃政权占领了基辅,驱逐了人民共和国,后者则投靠德国和奥匈帝国,随后在德奥军队的支援下又打了回来,德军实际上控制了乌克兰大部。

德军对于乌克兰的独立没有兴趣,因此解散了乌克兰中央拉达,随后扶持前俄将领帕夫洛?斯科洛帕斯基为哥萨克时期的盖特曼,成立所谓的“乌克兰国”,以傀儡政权的形式控制乌克兰。

德国宣布投降后,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复国;同时,由于奥匈帝国的覆灭,加利西亚的乌克兰人也借机成立了西乌克兰共和国。1919年初,这两个共和国合并。

所谓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虽然有了,但是其却并不能控制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而是夹在了复国的波兰军队、白军以及苏俄红军之间,说是个空头招牌也不为过。最后其还以承认西乌克兰归波兰所有,而与波兰结盟。

波兰当时的意图并不满足于重占加利西亚,而是要恢复当年对乌克兰的统治。当然,用空头支票忽悠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它也丝毫不在意(实际上后者力量很小,很快便不复存在了)。

在联盟形成后波兰即挥军直入基辅,不过苏俄红军随后扭转了战局,还曾一度兵临华沙城下。但戏剧性的是,苏军在华沙城下惨败。

因此,苏俄不得不向波兰求和,而波兰此时也损失惨重,便见好就收,两国签署了《里加和约》。其中规定,波兰的大部分土地得到恢复,另外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也被划入波兰。

这个和约对苏俄来说显然是认为很吃亏的,实际上也埋下了日后苏军出兵波兰的种子。不过苏俄当时毕竟控制了大部分的乌克兰,此后在1922年苏联成立时,乌克兰成为了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其领土范围的最东边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原先乌克兰人的传统居住区,还划入了一部分俄罗斯人居住区,这也为后来的乌克兰国家认同造成了很大影响。

在苏联时期,曾在乌克兰进行过苏维埃乌克兰化运动,而乌克兰本身在苏联初期的发展中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也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而随着历史车轮的向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乌克兰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波兰军队被摧毁、政府流亡后,苏联以所谓“保护在波兰境内西乌克兰及西白俄罗斯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由也出兵波兰,并占领了上述区域,随后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分别并入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和白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

在历史上,乌克兰东西部地区的境遇和发展极不相同,西乌克兰真正意义上并入到乌克兰,这还是头一次。

不过随着1941年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军很快便突破了苏军防线,并在乌克兰方向狂飙突进,仅仅在基辅战役就俘虏了60多万名苏联红军。

德军在乌克兰的进展激发了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信心,这些人纷纷帮助德军袭击苏联红军,并希望能够建立独立的乌克兰国家,当然德国对这个毫无兴趣。

而随着苏联红军在战争后期转败为胜,又将战线反推了回来,再一次将乌克兰全境收入囊中。

在西乌克兰数度易手期间,由于民族矛盾和各种积怨,在沃伦等地发生了残酷的屠杀事件。2016年的波兰电影《沃伦》,即以此为背景拍摄的。

如果放眼整个乌克兰的话,由于处于苏德战争的主战场上,有更多的人死于战乱和屠杀,乌克兰在战争中遭到了极为惨重的损失。

六:特殊关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占领了德国首都柏林,最终不仅将苏联本体西扩到了几乎整个东欧,同时还控制了中欧国家,整个苏联的势力范围可以说是如日中天,给西方以极大的压力,北约的成立便是对付苏联的。

而在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的乌克兰,此时领土范围无论是在东境还是西境都达到了最大化,这在历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到1954年时,赫鲁晓夫又将克里米亚划给了乌克兰,使得乌克兰的领土范围达到了最大化,也奠定了今天乌克兰的版图基础。

在历史上,这样的乌克兰还是从未有过的。当然,问题也是存在的。

我们通过以上阐述不难发现,历史上的乌克兰实际上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在基辅罗斯之后,乌克兰人长期被蒙古、波兰、立陶宛、沙俄、奥地利等国统治,实际上不同区域内乌克兰人的差异和民族认同已经差别很大了。

在乌克兰东部,由于长期被沙俄统治,因为乌克兰人对俄罗斯的认同比较强烈。苏联时期,东部乌克兰人对苏联的认同感也比较强。

但是西乌克兰,尤其是加利西亚等地,几百年来实际是处于波兰控制中的,因此对俄罗斯的认同感很低。

在二战期间,西乌克兰人便积极配合纳粹德国对红军作战。而在二战结束后,苏联已经控制了西乌的背景下,美英等国依然支持西乌抵抗者对苏军作战,战斗一直到1950年初期才结束。

作为报复手段,苏军将20万西乌克兰人放逐,这些大都是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斯大林还曾计划将西乌克兰人口进行大规模前移,但是由于西乌人口众多,实际操作难度最大,而未能实施。

因此西乌实际上成为“苏联色彩最惨淡”“俄罗斯人最少以及俄罗斯化最弱”的地区,为此,苏联长期在西乌克实施高压控制。

所以即便在苏联时期的乌克兰,东西部其实也并不能真正统一起来。而到了苏联解体,乌克兰获得独立后,大麻烦就来了。

在苏联时期,毕竟大家都是苏联人,多少还好说话。而当乌克兰成为独立国家,内部外部的问题就十分突出了。

在乌克兰内部,克里米亚本就是另外划分进来的,而且当地以俄罗斯人居多,因此克里米亚对俄罗斯却是更有好感。

在乌克兰最东部地区,实际上也是俄罗斯人聚居区,历史上甚至就是沙俄长期统治的区域。由东向西,在在第聂伯河以东区域,是乌克兰人的核心地带,这里也是沙俄最早统治的乌克兰区域。所以在这一区域内,比较亲俄。

第聂伯河以西区域,长期是波兰统治,到18世纪时归沙俄统治,因此这里的乌克兰人也受俄罗斯的一定影响。但再往西的利沃夫、沃伦等地,则是坚决反俄区,因为这里只有在苏联时期才被统治到,而且这段经历也并不那么和善。

所以乌克兰的经历和现实就是这么拧巴,哪怕对基本的历史认同实际上都难以形成。比如在乌克兰的最东部,民众对苏联红军和苏联英雄非常认同;在乌克兰的最西部,反倒对纳粹比较认同,甚至今天还有新纳粹分子。

如果我们只是看现状,而不联系历史的话,对现在发生在乌克兰的很多事情是不能理解的。但如果从基辅罗斯时代一路看下来,联系乌克兰历史上的遭遇就会发现,实际上现在乌克兰的状态,在历史上就能找到影子。

可以说乌克兰从最东部到最西部,与俄罗斯的关系是越来越远的,会由极端亲俄一路发展到极端反俄,这便是长久的历史因素造成的。

对于乌克兰来说,它在历史上并没有形成稳固统一的国家心态,而是作为碎片化被各国先后统治,这就使得如今的乌克兰族群难以统一。

乌克兰倒向西方,那么东乌克兰不同意;如果乌克兰倒向东方,那么西乌克兰又不同意。夹在中间的或许会中立些,可是中立何曾又不是一种态度呢?

所以乌克兰本身就很乱,这个国家在独立后的整合难度是很大的。如今又恰恰夹在了北约东扩和俄罗斯之间,成为了两者交锋的战场。

对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而言,控制乌克兰就能将枪口抵在俄罗斯的脑袋上;而对俄罗斯而言,则绝不能让这种情况出现。

尤其在历史上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俄罗斯在看待乌克兰时,很难以对待正常国家的眼光去看待,其更不会接受乌克兰全面倒向西方。

在这种大小矛盾不断激化之后,乌克兰的局势就最终演变成了现在的这幅模样。

习惯了世界大同的我们很难想象这种地区格局的剧烈变化,但是联系俄乌之间的千年历史就会发现,剧变反倒是常态。只不过在今天的这个时代,这种剧变显得过于扎眼而已。